各項資料說明如下:
- a->演講法
- b->討論法
- c->電腦輔助教學法
- treatment->此研究有一個因子(三個水準)
- score->考試分數
2.本例為單因子獨立樣本檢定,公式如下:
- aov.test<-aov(data$score~data$treatement)
- summary(aov.test)
3.結果如下圖:
各項資料說明如下:
- a->演講法
- b->討論法
- c->電腦輔助教學法
- treatment->此研究有一個因子(三個水準)
- score->考試分數
- aov.test<-aov(data$score~data$treatement)
- summary(aov.test)
plotuScree(pafex$Eigenvalues[,1])
- 首先以Scree Plot來看看大概會有幾個因素存在,如下圖所示陡線在第三個因素時陡升,故保留3個因素應為合理。
pafex$KMO
- 然後看KMO值(.879),已達到『有價值的』(meritorious)標準。
pafex$Bartlett
- 接下來看看Bartlett's test of sphericity的值(3364.7)。
pafex$MSA
- 由以上兩項結果表示資料適合進行因素分析;之後我們來看看各變項的取樣適當性係數,由資料顯示除了RUGGED此一變項係數為.6948較低外,其餘變項之取樣適當性均高,故可考慮刪除此一變項,再進行因素分析,本文先不探討刪除的狀況。
pafex$Communalities
-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各變項的初始共同性(initial communalities)以及萃取後的共同性(extraction communalities),共同性愈高表示該變項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。
Bartlett's shpericity test(球面檢定):此檢定法約略呈卡方分配(chi-square),卡方值愈大表示愈適合進行主成份分析。不過此法的缺點在於它很容易推翻虛無假設,所以此法是用來當參考用的。
Kaiser-Meyer-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(簡稱KMO或是MSA):主要是用來判斷取樣是否適當,而且是以變項間的相關係數進行計算。KMO的值介於0~1之間,愈接近1表示資料愈適合進行主成份分析。一般而言KMO的值只要大於.6就算適當。
陡坡考驗(scree test):主要是依照陡坡圖(scree plot)的繪製來進行判斷。scree plot是以變項的correlation matrix所得之特徵值(eigenvalue)來繪製的。它的判斷基準為找出特徵值曲線突然轉折彎角(elbow)的地方,在該彎角以上的特徵值就是可以保留下來的主成份。
Kaiser準則:因為以scree plot來判斷保留之主成份數量似乎過於主觀,因此Kaiser認為應該留特徵值大於1之主成份。
Example 1:讀入學生數學成績,檔名為math.csv,檔案內容不含標題。
math<-read.table("math.csv",header=F,sep=",")
summary(math) Example 2:讀入學生數學成績,檔名為math.csv,檔案內容含標題。
math<-read.table("math.csv",header=T,sep=",")
math
Example 1:宣告數字向量
num<-c(100,102,103)
Example 2:宣告邏輯向量
logi<-c(T,T,F,T,F)
Example 3:宣告字元向量
name<-c("李等會","陳阿扁","馬小九")
P.S. <-就是指定(assign)的意思
Example 1:將數字向量結合成矩陣
a<-c(1,2,3,4,5)
b<-c(12,35,76,19,103)
mtx<-data.frame(a,b)
summary(mtx)
P.S. summary()函數會將矩陣中的每一行(column)進行總結,結果會顯示出最大值、最小值、平均數、第一四分位數、第三四分位數。
Example 1:輸入資料並且轉換成因子
grade<-c("A","A","B","D","C","E","E","C","D","B")
grade<-factor(grade)
grade
summary(grade)